时光荏苒,转瞬间周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度过36个春秋,由亭亭玉立变成背影婆娑。三尺见方的讲台,以及工作室和实验室,凝结着周老师的心血与汗水,有过苦、有过累,但无怨、无悔!周老师作为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的一名基层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及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利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三项,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参与了我国重要的核岛混凝土和海工混凝土工程质量论证工作,在核心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被SCI、EI检索50余篇。主编教材及工具书5部,培养研究生70余人。近两年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材料学》、《煤矸石资源再生利用》等7门理论课,每年指导18个教学班实验教学,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年完成工作量800多教分。
周老师平日生活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自己不仅要做学生的学术训导人,更要做学生的人生领路人。针对积弊已久的高校学术造假、个人主义至上等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教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在做学问”。课堂上不仅向学生讲授业内大师的学术成果,也向学生们介绍他们为国铸盾的朴素人生,培养学生树立淡泊名利的襟怀和率真的人生态度。她常说“成绩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经验可以通过实习来掌握,但道德——这种特别而美好的东西,必须经历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拥有。”
周梅老师认为高等学校教学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全方位培育人才。她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格外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争取实践机会,经常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和调研,她指导的大创项目、专硕论文选题都来自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实际,使团队综合能力明显提升,近2年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为本科生开设科技学术讲座2次、对30名本科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指导毕业的研究生6人中获校优秀硕士论文4人、优秀毕业生1人,5人考取985高校和我校博士研究生,发表SCI和EI 论文7篇, 2人在读期间加入党组织。
学生成绩的取得与周老师平日的细心指导和团队建设及传承分不开。周老师始终坚信要在研究领域取得成就,除了对专业充满激情,还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了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工作日周老师几乎天天在工作室和实验室。在为学生修改研究方案、论文时,为了提高质量,几乎是逐字逐句进行修改。久而久之,发现了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为避免学生走弯路,为学生开设了具有针对性的讲座。对待所有学生,她都力争做到尽力教学,她参与了指导的每位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全过程,从研究方向的选择、制定技术路线到试验的展开,再到论文的撰写、定稿和润色,事无巨细耐心地给予精心指导,严格把关。
只有在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周老师十分关注团队建设,在团队中强调协作、和谐的相处模式,遇事要冷静、凡事要谦让;重活累活男生多出力,小事细活女生抢在前;师哥师姐多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师弟师妹,师弟师妹主动、积极参与师哥师姐的实验。团队成员中不仅有研究生,还有本科生,大家互帮互助,多年来团队中没有一名学生掉队,都按时完成学业要求,且取得良好的成绩。
多年实践让周老师领悟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作为老师不仅要传输知识、教会方法,还在于传递精神。只要你所做的真是为学生着想,学生是会感觉到的。学生离校后都和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也得到了学生的真心拥戴。下面是今年毕业的几位研究生留给老师的几句话:“感谢周老师教会我做学问和做人,是您的指导和鼓励激发了我的潜能,体现了我的价值,增强了我的自信,让我实现了梦想。”;“在收到老师凌晨1点多修改完的论文后,我想对老师说:您的学生可能不太会说话。但是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努力的心。他知道老师有多忙,他知道老师付出了多少,谢谢老师半夜还在帮我修改论文,学生感激不尽,终生难忘!”。
周老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携手团队共同成长。目前“煤矸石资源化及节能建材”方向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方向,获批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及学校重点扶持的双一流学科创新团队,且在业内有较重要影响力。学校发展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周老师2020年主持完成阜新市“十四五”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规划,与地方企业签订2项合作项目,为阜新市煤矸石综合利用企业技术负责人开设讲座2次,她的工作室获批阜新市首届巾帼领头雁工作室称号。
周老师常说“这些年是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而我只是做了一点份内的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一如既往,在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坚守三尺讲台,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土木工程学院(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