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一室讲堂情系一个团队-创新实践学院徐萃萍老师事迹
 

 徐萃萍教授任教32年来,坚持耕耘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主要担任《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训练》等课程的教学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辽宁省创业指导名师”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担任“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常务理事”、“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联盟理事”、“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委员”、“辽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委会委员”等职务。现为“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曾获“阜新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一、坚守育人阵地,潜心治学创新

徐萃萍教授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那就是教书育人。她每学期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她对教学有独特的领悟:“教师阐明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概念,更应该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之魂。”课堂上,那些平时熟视无睹的问题、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没有答案的问题,都会被她放到课堂上讨论,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权力,站在讲台上去发表对于所学知识的任何观点。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她在课下下足了功夫,收集了大量机械产品的录像资料、还有与课程相关的新科技、新发明及国外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大量录像作为教学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讲述难点、重点的时候,她经常是板书、实物模型、多媒体三管齐下,不仅让深奥的理论变得简单通俗,更让同学们了解了刻板的概念在实践中是多么生动、丰富,不愧于“名师”的风范。

二、践行知行合一,育人硕果累累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她愈发认识到:对学生来说,知与行的统一,敢于探索、善于探索、不断求新的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于是,她开始着力打造“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她探析“人才培养与培养人才”的辩证关系,将“吾智慧、舞精彩、武创新、悟成才”的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实训再造模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和能力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搭建了“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构建了“点-线-面-体”的创新创业课程群立体化教学模式和“五层四级一线”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完善了“校企政”联动机制,实施了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短板效应”,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让学生的潜能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彰显;让教师的特色得到展现、薪火得到传承。该教学成果于2012年和2018年先后获得辽宁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

她先后主持参与教育部-中关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14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等;主持省级质量工程4项;编写了“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教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机械产品开发与现代设计方法》等5部教材,其中获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指导100余名大学生参加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设计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25项、省级奖15项,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

三、传承教授的情怀,崛起实干的团队

近几年来,在徐萃萍教授言传身教、治学严谨的影响下,创新实践学院成长起一批青年教师骨干,他们在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的青年教师主持和承担教育部-中关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16项,在国内核心期刊《煤炭学报》、《创新与创业教育》等发表科研教学论文100余篇,青年教师先后获得“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使用工作调研督查组专家”、“中关村创新创业导师”,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辽宁省教学科研先进个人”,校“五四青年”奖章,校“优秀教师”,校“教学名师”等称号;拥有了“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辽宁省多学科、多融合的工程技术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阜新市大师工作站”。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国家级218项,省级398项等,指导的学生中有三名学生先后获得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每届30人,辽宁省每届只有我校1人),学生组成的“太阳石智能装备创新研究团队”获2015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等等。

青年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孙方红副教授提起徐萃萍院长,说:“感觉她总是在往上提携和培养年轻人。”我对徐院长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只要你们想干事,我一定给你们搭建平台。”徐院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机器人设计的竞赛通知,想带学生试试,立即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徐萃萍教授不仅在赛前帮我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知识辅导,还专门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过来进行指导。在徐院长的帮助和指引下,我在机器人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颇有研究,并取得优异成绩。如指导学生在机器人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获国家级125项,省级184项等,有两名学生先后获得第八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担任“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使用工作调研督查组专家”、“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联盟委员”、“中关村创新创业导师”和《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委会委员等,获“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辽宁省教学科研先进个人”、“阜新市技术能手”、校“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中关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13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等;在国内核心期刊《煤炭学报》、《创新与创业教育》等发表科研教学论文50余篇。

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孙凯副教授,说: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徐院长“保姆式”的关怀。我刚留校时,与工程训练其他9位老师共用一个不足30平米的办公室,没有条件和能力指导大学生创新大赛。徐院长四处奔走,多方筹措,建起工程训练创新工作室。给青年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搭建起平台,并对几位工程训练教师语重心长的说:舞台我给你们搭好了,剩下的就看你们的了!从此,工程训练的老师卯足劲干,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一鸣惊人。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9项,其中一等奖9项;省级奖励190多项,一等奖33项。我更是在2015年辽宁省技师杯大赛上夺得“3D工业设计”冠军,并获得“辽宁省技术能手”、“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在徐院长的支持下,成功获批“孙凯技能大师工作站”,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师”。

32年过去了,徐萃萍教授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潜心治学、锐意创新、以德立身、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她既像“艺术家”,在讲台上“雕刻”着每一堂课;又像“演员”,在教师生涯中演绎、传承着教授的人生,受到我校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关闭窗口

中国•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 辽ICP备18005850号

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中华路47号  邮编:123000  联系电话:0418-511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