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付华老师开始了育人之旅,并将教书育人作为一生事业的不变追求。作为一名从教三十三年的高校教师,付华教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她师德高尚、为人师表,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生命的点滴,在莘莘学子的成长中升华;生活的从容,在桃李芬芳的岁月中沉淀;内心的恬淡,在探寻智美的教育人生中光彩流溢。付华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党中央、国务院评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拥有仁爱之心的学生知心人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带着仁爱之心,付华老师爱自己的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生的知心人。她深入践行着高校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把自己的爱心与热心毫无保留地给了学生们。她经常关心贫寒学生的冷暖,用实际行动温暖着他们的心。
担任班导师期间,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想开展勤工助学,主动找到付老师,在多次帮助寻找合适勤工助学岗位未果后,为了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付华主动将自己半个月的工资拿出资助学生。曹庆春是安徽生源学生,2016年夏天家乡发洪水致使庄稼颗粒无收,付老师作为其授课教师,拿出2000元给予了他无偿资助。每每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到节日或者周末,付华总是把他们叫到家中,为大家准备了满满一桌子的饭菜,温暖了学子的心,让他们在前行的路上不再孤单。付华老师还经常主动找到成绩落后学生进行谈心,帮他们分析原因,鼓励学生坚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一名学生学习倦怠,因家里父亲去世成绩下滑很快,有十余门科目不及格,付华就一次次找他谈心,终有成效,学生因在学校同样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家人的贴心关怀,最终顺利毕业并找到理想工作。付华的真心付出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与尊重,一批批学生毕业多年后仍然不忘返回母校看望恩师,一位在北京工作的1984级校友,带着全家专程来看望付华,提起付华老师当年资助她、帮助她渡过难关时,禁不住泪流满面,心中充满温暖和感激。
永不满足的师者
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学识渊博,学业精深。“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付华老师有着深厚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00余项,“我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我所讲授的主要课程是微机测控技术、智能仪器设计、现代仪表技术等,由于科学技术总是不断地发展,知识也总是在不断地更新,所以这些课程的内容都是常变常新的,要使学生们吸收理解得更好,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的智慧,这样我们才能有更新的研发成果,追求、探索不能停留在言论上,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使理想实现。”这是付华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一生的追求。
为了教学和科研,付华每天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黎明,不懈的努力付出使她具有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将科研成果和所学知识反哺教学,满足了学生广泛的求知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思想和追求,付华老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探索中,确立了“四精”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思想,即学术要精深,对学生要精心,讲课要精彩,做人要有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独树一帜,特色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术要精深,就是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工科专业教师,必须要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互动,将发现的科学问题及生产一线的难题与教学工作结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对学生要精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的主体功能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精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讲课要精彩,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就是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教学艺术精湛作为授课的追求。做人有精神,是注重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把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为人为学的道理,并用自己追求卓越、追逐梦想的精神影响每一名大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积极进取,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付华老师是教学工作的行家能手。她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教学中引入最新发展的科学技术内容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特别是注重把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访学期间的教学方法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形成问题意识,通过头脑风暴法等,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在课堂上,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从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走向让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深受学生喜爱。在《传感器技术》的教学中,她强调探究学习,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更加主动投入,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付华老师指导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数量不断增多,学生荣获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邰若鹏被授予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30人)。
作为测控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付华在教学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控专业在国内同行业中获得较大影响。安徽理工大学、沈阳航天航空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的测控专业教师专门来校参观研讨,交流学习,教学改革成果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推广。经过付华老师培养的测控专业学生因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倍受用人单位青睐,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予以好评。长城汽车、华晨金杯、长安客车等汽车企业,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青岛云路新能源公司等能源类企业每年都在测控专业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毕业生,近几年来,测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都在100%。
独特人格魅力感染他人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师者,人之模范。”付华老师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和青年教师敬佩她的为人、为学、为师。执着于对事业的追求,繁忙是付华老师的常态。勤奋工作是最美丽的,付华每天要有十几个小时处于这种最美丽的状态,这并不是她生命的保险法,而是科研、教学、制作课件、批改作业、帮扶学生,许许多多忙不完的工作要等着她去做。“有时我备课至后半夜二三点钟,想想清早五点还要给孩子做早饭,早上七点半还要给学生上课,我只能通宵工作。”由于过度劳累,付华在不到四十岁时,双眼就已老花,但她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行的脚步,她的这种执着于事业的勤奋忘我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师生。付华所率领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团队的每名成员积极创新又充满活力,激情和干劲十足,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付华感到自己是幸运的,所带的学生那么优秀,团队里的教师那么优秀,她更加不敢丝毫懈怠,一直有种责任感在推动着她和他们一起不断探索,不断向前。“没有付老师的教育,我今天不可能攻读硕士学位,她总是在上课时,不知不觉将一种上进的精神传递给你。”付华的研究生谈到恩师充满钦佩之情。
微笑是付华独特的语言,平易近人让她深受爱戴。她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大家。付华在讲授一门专业英语课程时,单词生僻难记,丈夫就一起和她想办法,在厨房的墙上、橱柜门上贴满了单词,这样在做家务时,也随时可以记单词,事实证明这种办法效果很好。每次当她微笑着和身边的师生谈及此事时,她总是笑着对大家说,“要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和事业,办法总比困难多。”
付华老师在学术研究上同样注重规范性,讲究诚信,从不弄虚作假。她在《传感技术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煤炭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3篇,没有学术不端行为,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她与学生和青年教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她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他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青年教师见贤思齐,紧随其后,共进成长。
服务社会体现价值担当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付华老师不仅潜心问道,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她更将目光投向社会,关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体现了师者的价值担当。
煤炭事故高发是社会发展的隐患,也严重威胁着矿工的人身安全,安全生产已经变成今日煤炭行业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理事、辽宁煤炭工业安全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付华在教育领域和社会享有很高的声望,出于对煤炭事业的热爱、对生命的悲悯,更出于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她一直致力于煤矿企业安全监测与控制科学问题的研究。她经常深入到煤炭企业,针对煤矿生产和安全中的重大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的新方法、新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煤矿生产和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方面的系统理论和科学体系,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2项,成果在开滦集团、元宝山煤矿、阜新矿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应用,平均每年为应用企业创造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她主持完成的课题“煤矿瓦斯可视化远程安全监测网络系统”,针对我国煤矿生产实际,采用有线加无线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远程传输,弥补了我国现有煤矿瓦斯监测系统的不足;主持完成的课题“煤矿瓦斯可视化远程监测及风机控制系统”,提出了瓦斯灾害监测信息的多元数据表示方法,建立了瓦斯灾害特征提取模型,为准确提取瓦斯灾害信号的特征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课题研究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
付华老师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校所在地处于辽宁西部地区,在阜新、葫芦岛两市两地办学,阜新市作为全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转型发展关乎城市的未来,付华经常深入到企业、社区、农村,调研民众对经济转型的看法,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递交政府部门,积极献计献策。她还带领师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关爱自闭儿童、慰问贫困家庭、关心公益事业发展,是师生群众公认的教师楷模。


